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推动美育浸润行动向纵深发展,厚植“美育浸润”理念,贵阳市第四批“三名”工作室吴辉林名师工作室与兴义市名师工作室于3月14日在黔西南州兴义市第五中学联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此次活动以“音韵共融教艺共长”为主题,通过跨地区、跨学科的深度整合,构建筑兴两地音乐学科的教学交流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文化互鉴,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助力区域美育高质量发展。
上午的交流活动由开幕式、吴辉林老师和刘丹老师的讲座组成。我校教师张军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美育浸润行动下普通高中艺术课程融合范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课题)实践成果推广交流,该课题是2024年贵阳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课题聚焦普通高中艺术课程融合范式研究,探索美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提升音乐教师融合其他学科开展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军老师分别从:破土而出的教育使命,课题背景的双重驱动;舞动思维的跨界交响,多维融合范式探索;躬身实践的反思求索,在试错中寻找教育真谛的三个维度交流了课题的初心与研究过程,着重介绍了学科融合的范式,由于课例尚显青涩,在实践中常怀"否定之否定"态度,印证着美育融合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他认为:跨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拼盘,而是要在保持学科特质的基础上,寻找真正的认知共鸣点。希望老师们携手同行,共同培育"全人教育"的智慧之树。
张军老师开幕式成果推广交流
下午的研讨着重在课题成果推广交流,第一节由我校张军、聂娟、邹天琦三位老师共同执教,融合舞蹈、历史、地理三个学科课例《我是谁,多维视角下的丝路明珠——敦煌》。
课前,张军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进入“课前一舞”环节,以敦煌舞的手型为舞蹈元素,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了,深刻感受到舞蹈独特的魅力。
课前一舞
课例以敦煌为融合主题,以敦煌舞姿“S型”特征为切入点,通过舞蹈、历史、地理三学科协同教学,探究敦煌文化的多维价值。历史维度,梳理敦煌的兴衰历程,解析敦煌艺术中反弹琵琶、“S型”曲线运动舞姿作为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地理维度,结合河西走廊自然地理变迁,阐释其作为丝绸之路枢纽与地貌、气候的关联性,对文化交流的深度影响;舞蹈维度,通过敦煌舞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身体语言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深层互动。
张军老师教学中
教学采用“情境还原+问题链驱动”模式,通过艺术表现(动态复原敦煌壁画)、互动讨论、个体思考与联想想象创设沉浸式学习场域,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浓厚兴趣,引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传习的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审美感知力。
聂娟老师教学中
在一节课时中,同时学习三个学科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能力,具有导向意义。学生反馈:“原来舞蹈动作背后藏着这么多历史和地理知识!感觉自己不仅是学艺术,更是在触摸文明的脉络。”
邹天琦老师教学中
另外一节课例是由贵阳市实验三中的音乐刘丹老师和美术韩赟老师融合课《艺融万象:高中艺术课堂生成式大模型探索》。该课例生动演示了生成式大模型赋能音乐、美术课堂,借助AI技术探索艺术表达的“通感”规律,突破传统学科边界,以技术为媒介,围绕“情境创设一问题驱动一协作生成一多元评价”四个关键环节展开,激发学生创造力,打破音乐、美术、文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边界,精心设计综合性艺术项目式学习。通过音乐作品展出、美术作品展厅等形式,动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与跨学科融合能力,助力学生形成个性化艺术成果,构建“感知-生成-反思”的深度学习闭环。
刘丹老师(音乐)、韩赟老师(美术)融合课
最后的环节是评课议课,评课专家蔡菲、黄妍頔、吕蔓莉与现场观摩教师们认为:音乐与美术融合课例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创新性与实践价值,生成式大模型的应用为艺术融合教学提供了新工具,但需警惕技术依赖,需强化人文内核的引导;舞蹈、历史、地理融合课例让课堂知识与趣味比翼、美育与教学齐飞,两节课以独特的构思理念,突破单向的融合界定,为多学科的融合范式探索新路径。
课题组成员
此次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交流过程,也使课题组进行了总结:
范式价值凸显:两节课例验证了“学科融合+美育浸润”模式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意实践)中的有效性。
教师协同创新:跨学科备课打破教师“单科思维”,推动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转型。
技术赋能探索:生成式AI的合理应用为艺术课程创新注入活力,但需平衡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
撰稿|张军
图片|吕蔓莉 吴辉林 刘丹
一审|王蕊
二审|赵爽
三审|张忠华 谭美金
上一篇:杏坛逐梦绘新篇,美好教育启新程—— 贵阳一中“美好教育”主题活动活力绽放
下一篇:【苾园周会】一室温馨育桃李,满园芬芳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