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彭涛教授受邀莅临贵阳一中,为我校生物教师开展题为“浅谈如何优化中学教师的备课质量”的专题讲座,本会议由贵阳一中生物组备课组长赵成刚老师主持。本次讲座聚焦知识体系衔接、科技前沿融合与AI技术赋能三大维度,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科学化、创新化的备课思路,现场反响热烈。
(图1
彭涛副院长为我校生物教师开展专题讲座
立足知识衔接 搭建教学桥梁
彭涛副院长首先从初高中与大学生物学知识的衔接性切入,系统梳理了高中教材内容与大学课程的对应关系,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参考。他以“光合作用”章节为例,对比分析初高中教材与大学教材的差异:初高中教学侧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构建,而大学教学更注重反应机理的深度解析。对此,他建议教师可适当引入大学教材中的经典案例,以拓展学生思维,同时注重保持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此外,他还推荐了权威的生物科技前沿信息平台及科研工具,助力教师高效获取学术资源。
融合科技前沿 培育科研思维
讲座中,彭涛副院长强调,中学教育需关注生物科技发展动态。他结合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及生态保护技术等前沿领域,提出“科研思维融入课堂”的理念。例如,在讲授遗传规律时,可引入CRISPR技术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技术背后的科学逻辑与社会伦理;在生态模块教学中,可结合环境生物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思维。他呼吁教师突破教材局限,通过专题研讨、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彭涛副院长分享生物科技发展动态
借力AI技术 优化教学效能
针对信息化教学趋势,彭涛副院长重点探讨了AI技术在备课与课堂实践中的应用场景。他建议教师利用AI工具快速整理文献资料,并借助智能分析系统精准定位学生学习难点,实现个性化教学方案设计。同时,他提醒需平衡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避免过度依赖工具导致教学同质化。
彭涛副院长分享AI技术赋能教育
拓展学科视野 赋能生态教育
讲座尾声,彭涛副院长以“湿地与泥炭藓”为例,生动阐释了生态知识的教学价值。他从泥炭藓的分布特性、固碳功能到湿地保护实践,多角度展示如何将生态议题转化为生动的课程资源。
彭涛副院长分享“湿地与泥炭藓”研究内容
本次讲座历时两小时左右,内容翔实、案例生动,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参会教师纷纷表示,讲座内容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尤其在科技资源整合与跨学段知识贯通方面启发深远。
赵成刚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
图文|生物组
编辑|李游佳
一审|赵成刚
二审|赵爽
三审|张忠华 谭美金
上一篇:桃李春风绽锦绣 巾帼皓月书华章 ——贵阳一中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
下一篇:【苾园周会】格物致知探真理,敦品励学塑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