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深度推进,在“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的教育理念下,贵阳一中高一语文组围绕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开展了“厚植桑梓情怀,传承家乡文化”调研活动,以“认识、参与家乡文化生活”为大情境,通过开展实地考察、访谈调查、搜集资料以及撰写调查报告和建议书等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生活,感受时代变化,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
策划:包春华(高一18班班主任)
龚浩(高一22班班主任)
张湘杰(实习老师)
参与:高一(18)班 高一(22)班
贵州贵阳三大家族历史文化调研
——22班HSD小组
调研时间:
2021年9月19日——10月7日
调研地点:
文笔街——弯弓街——电台街——高家花园(现贵州省工委旧址)——华家阁楼(现大觉精舍)——唐家花园(现十九中)
调研成员:
黄冰然,何佳,胡琼尹,卢铨州,双承兴,许诗翊
调研背景:
为增强我们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提升家乡文化自信,并为更好迎接我们即将学习的语文第二单元课文主题“家乡”,我们开展了家乡文化调查活动。
介于贵阳的历史文化底蕴常被认为不如许多省会城市的那般浓厚,为一探究竟,我们便对贵阳历史文化或历史名人方面进行深入调查。
而作为一中的学子,我们的切入点自然地选择了一中创始人华之鸿,唐尔镛所在的贵阳三大家族——唐家,华家以及高家。中共贵州省工委活动旧址,大觉精舍和待归草堂,由于它们能够为调查提供更多的资料信息及史物影像、并留有红色印记,故小组决定通过实地访查来丰富调查活动,同时我们也请到专门研究贵阳三大家族的讲解老师来为我们介绍家族史,以能了解到网页上难以获得的内容。具备了以上条件,我们便选定了贵阳三大家族为调查对象。
调研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实地观察法
贵阳三大家族之高家
胡琼尹
提到贵州、贵阳,外地人会说我们落后而贫穷,精神文化领域尤为贫瘠,名人轶事凤毛麟角——我也这样自卑地认为。可就在我走访了贵州三大家族之一的高家之后,这一偏见便消失的无隐无踪。
高家,清朝的名门望族,现旧址位于贵阳市文笔街(旧称大坝子),于抗战时期作为贵州省工委旧址而发挥重大作用。高家人世代为官,到晚清时更是人才辈出,族中显贵大多在朝中官居要职。
·农本意识,明察秋毫——高家第一人高廷瑶
高廷瑶字青书,又字雪庐,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清乾隆五十一年举人。嘉庆五年,随军前去镇压青苗造反,因功受赏六品顶戴,并以大挑一等通判用。终官广州知府。
他小小年纪便高中了解元,后却止步于举人头衔。
他深具中式的传统思想,为官在任期间,广累钱财,名下土地无数,家底殷实;且乐善好施,常开仓放粮,因此博得个“高大善人”的好名声。而高家也因为他跻身与三大家族之列,当时之贵阳人广而称颂“高家的谷子”。今文笔街路上的石板砖,有很大一部分便是当年高家主持修筑的。
除此以外,高廷瑶还是个折狱高手,其精彩卓越的断案方式在《宦游纪略》一书中有记录。其人广州知府期间,侦破多起冤案疑案,具体案子便不赘述,但他断案时的一丝不苟、明察秋毫的态度和惩恶扬善的责任感让人倍加敬佩,实为贵州“包青天”。
·蜀中伯乐、治水能臣——高培谷
顾名思义,高培谷此人慧眼识珠,极善于挖掘人才。他任四川资州(现资中)知州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了四川清朝唯一的文状元骆成骧(骆感知遇之恩,特修德政一坊以纪念)及贵州清代史中的好几位文武状元。
此外,他还在四川兴修水利,四川“天府”的美名在他手中延续下去。
高家在清王朝走向毁灭后继续延续繁衍,其优良的家风也在历史洪流中延续。正如前文提到过,在抗日战争期间,高家后人自愿让出高家花园作为中共在贵州省的工委活动地点,在贵州的抗日运动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浅谈高家
纵观高家前前后后几代人的命运轨迹,你会发现他们与寻常的地主乡绅有着很大的不同。受封建思想的影响,高家人(如高廷瑶)带有一定的农本思想,广聚土地;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并没有体现在他们身上(至少在史料里没有体现出来),相反,高家人乐善好施,广受爱戴,无论是高廷瑶还是高培谷的形象,都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高家人知书达理、通晓是非的知识分子形象乃至家族家风便可体现出来;而在晚清民国这个特殊的年代,这个显赫的家族也受到了外来进步思想的冲击与影响,成功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时代浪潮中,一定程度上与这个时代贴合的更加紧密。现在我们去参观工委旧址,在因红军烈士的牺牲而感动时,也为高家后人当年做出的义举钦佩。
贵阳人也应该感恩,感恩贵阳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这一个庞大家族所带来的的物质滋养,相比于唐家的忠贞报国情,华家的实业救国梦,高家给贵阳百姓提供的物质滋养应该是最丰厚的。清代的贵州贵阳确实贫困,人民生活困苦,而高家开仓放粮、筑石修路的义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百姓心头的水火苦难。
进一步而言,高家人身上诸多类似勤俭为民、乐善好施的优良品格也可以作为我们青少年立人修身的学习目标,高廷瑶、高培谷等人也可作为贵阳人的精神偶像,对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有着现实性的指导作用。往大了说,能在成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的同时,更为祖国之建设、中国梦之实现添砖加瓦;往小了说,汲取榜样力量,能让我们成为生活的主导者,铭刻身上的贵阳精神文化烙印。
至于高家的没落,无论是史料还是现场考察都没能提供有用的信息。许是因为后人的不善经营,高家最终湮没在历史洪流中。如今,文笔街上人来人往,可知道这一个大家族曾经存在过的人寥寥无几。实是遗憾,我们小组没有找到高家后人进行采访,而我,现在也只能通过只言片语来想象、描摹那个鼎盛家族当年的盛况。
贵阳三大家族之唐家
何佳
众所周知,唐家具有“唐家的顶子(顶戴花翎)”这一传统,受到过“要想唐家不做官,除非干断洗马滩”的这番感叹。而其最早的从官记录似乎是起于清朝嘉庆年间的,于唐源准始。
·清廉从官,公正恤民
唐源准被分发到广东为官时,正值海盗猖獗,政府有令捉盗十名可升官,唐有亲戚管理海疆,愿将所捕之盗分送一批,唐源准坚决不允,称“无论功名有定,不可强求;即使果得升除,而冒人之功、残人之命,五夜扪心,犹有鬼神。为官阶计,独不为人品、心术计乎?”正是因为唐源准为官公正,,故而深得民心
唐源准的为官之道对后代都影响颇深。儿子唐树义在湖北监利任职,正值监利发大水,形势异常艰难,亲友们劝他称病辞职,唐树义却说“吾不救此方民,谁救者?”便毅然赴任,游历灾区,办理赈灾事务,惩办不法之徒,使灾区民情稳定。他曾亲题联语自励:穷秀才做官,不必十分受用;大丈夫做事,只求一点精诚。
结合蜀地不良风气,孙子唐炯首先着手处理各种类型的案件,恢复政府正常的诉讼,唐炯又将差役遣散大半,仅留八人,人员精简后政府办事效率大大提高程序,且也整顿了官府人员的不良风气。
·家国情怀,命系朝廷
唐树义于年逾花甲之时应朝廷之命率清军抗击石达开所率太平天国君,因所统军被调离,因独力难支,加上唐树义不愿脱离岗位而选择投江而死,吩咐儿子唐炯托曾国藩代奏讲清局面。
唐炯为为父报仇,冲天一怒为团练,办过赫赫有名的忠孝团。后为骆秉章出谋划策,在大渡河活捉石达开。
·孝悌传承,良好家训
唐树义在母亲病逝于广东,他千里扶榇回黔。父亲病重,他日夜侍药,父亲去世后再次扶棺归乡。
唐母晚年多病,已出嫁刘家的堂唐孟端回娘家侍奉,不解衣履,后母亲逝世,唐梦端悲恸“危坐而逝”因其孝心,“合肥李公,以闻旌表于朝。”
唐树义也非常注重对唐炯学识、品行的培养,样的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唐炯成长于这样一个仕宦家庭,从其祖父开始,便非常重视“忠孝”家风的教育与传承。
·教育兴国,新学入黔
唐尔镛,乃贵阳“唐、高、华”三大家族的唐家家主,中进士入翰林较早,不知什么原因返乡,热心开办黔省新学,1901年慈禧太后推行新政“史称清末新政”,新政内容除编练新军外另一重要政务就是办新式学堂。光绪三十年(1905年)在贵州巡抚林绍年的支持下,又有戊戌变法中因主持变法而被革职的前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帮助,唐尔镛在贵阳创办师范讲习所任堂长(即校长),为贵州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教师。随后又开办了官立宪群政法学堂等高等学府,唐尔镛也出任贵州教育总会会长,与华之鸿等晚清贵州名士,与李端棻创办“通省公立中学堂”(正为贵阳一中前身),唐尔镛对此慷慨出资。此外,唐尔镛、与徐天叙等,开办师范讲习所,为贵阳近代小学提供了师资。
·家族史分析
一个家族的兴起,首先在于先辈的开天辟地,正如唐家前辈唐源准当年凭着自己的学问出道,成为嘉庆朝的举人,一点一点积累,最终做到了钦州知州的位子,而后在于一种正确家风的出现、形成,“忠孝”二字正始终为唐家的一大家训,对家,守孝悌;对官,忠职位;对国,忠朝廷。
试想,当世代后辈能和睦且敬重地孝顺长辈,定会谨听长辈教诲而奋发用功于学业,涵养好品格,克己复礼,从而为其科考登仕提供有利条件,并且为官时更易保持好其先辈的良志。而这家训正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佳行动付诸;“忠孝传家远、诗书济世长”的最好行动诠释。其次,也不可忽视对后辈的给予以言语与亲身行动相结合对于品行、志向方面的家教,从而使家风得到良好传承。就像“丈夫宁如江中丞死耳!”便是父亲用亲身事例教会唐炯的其中一条的道理,从而敲开了此后唐炯为官心中的毅勇之门,并助燃了唐炯心中为家国社会贡献之热情,就像父子三代在为官之道上都曾印下方向一致的足迹,都遵循着勤政爱民,清廉公正,忠于职守的原则,将为官真正作为一种造福百姓,安定社会的义务,而不是贪名图利的途径。就像唐炯还为唐树义生前资助郑珍、莫友芝刊印问世的《播雅》、《黔诗纪略》两本重要文书之愿望以及唐家的子子孙孙相继创建了贵阳的“同济堂”、贵州第一张报纸《黔报》、贵阳一中,还有中国银行以致于实业、教育救国。同时也由于作为一个宏大的为官家族,当先辈的事迹广为流传,后代也很难不会为其身上的精神所感染,并定会由内而发出一种将这样良好家风传承下去的责任感,这也大概是作为家族的一代代唐家子嗣心中的荣誉感促使的。
如果要谈及一个家族的衰落,从唐家所体现出来的原因之一,便是社会因素,经历文革后,多被称之为文物的单位受到了损毁。唐家因其出身,也不能幸免。
贵阳三大家族之华家
黄冰然,许诗翊
如今在大数据的发展下,贵阳的经济实力逐步提升。我曾以为贵阳前期一直处于一种经济不景气的状态,但事实上,这儿早已在清朝就孕育了一大商业家族——华家。而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必然是一中创始人之一的华之鸿老先生。接下来,我们的调查便围绕着华之鸿所展开。
在贵阳电台街与文笔街的丁字路口,有一古式大门正面开着,正门门额有一匾上刻四字:大觉精舍。门的一边立着石碑,写明此处“身份”: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所谓精舍,除了学舍书斋之外,一般指修行者修炼居住之所,大多都具有中国园林设计之精髓。大觉精舍虽不十分大,在建筑风格和园林设计上却多有亮点。
进门正对位置稍高,是四面围廊方形建筑,遮住舍中中心地带,左右两侧均有进入其内的阶梯,进入其中,便是一片较大的庭院,中间位置为五层阁楼,高约三十米左右,八角翘起,每层均有窗户,镂空雕花,精致有余,现为钱币博物馆。阁楼前为庭院,有左右楼房对称,回廊、弯拐木梯,上下相通,整体看上去恢弘又结实。角落位置都有厢房。
庭院多处曲径通幽,颇有妙处,石墩石雕,多见腐蚀,更加有历史沧桑之感。
在院落一角,有一块石碑,应为被省保文物石碑替代下的市级文保石碑,上面刻字为“华家阁楼”,这是此处的另一个身份。
大觉精舍,在贵阳俗称为华家阁楼,是上个世纪贵阳商人华之鸿的私家供奉禅院。华家,何种身份?
治理盐政·茅台的延续——华联辉
华联辉,华之鸿之父,作为丁宝桢的幕僚,他实行官商一体治理盐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他不仅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还使国库增收白银200余万两。在那之后,他恢复了中断七年的茅台酒生产,成立成义烧坊,所酿茅台酒人称"华茅"。他经商十余年,积资白银数万两。他功绩卓著,名动遐迩,被誉为经济大家。
继承父业·文通书局的创立者——华之鸿
华之鸿是贵州省杰出的实业家之一,他的“业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经商与治学。
1909年,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投资白银20万两,由日本购进机器设备,正式创办了文通书局。那是当时贵州最早使用先进印刷机器的工厂。为了发展贵阳的教育,文通书局曾出版多种儿童读物与百科全书。
1905年,华之鸿与唐尔镛(在上篇唐家的介绍中有提到)等人创办了号称全省之冠的通省公立中学(即现在的贵阳一中)。他向学校捐赠了白银三万余两作为学堂基金与建筑费用。不仅如此,华之鸿还亲自监督学校的修造,并在开学后任监督。1907年,华之鸿又与唐尔镛等人创办贵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1910年创办宪群法政学堂,专门培养法政人才。
同时,他还着力投资扩大其家设于茅台的成义酒厂的生产能力,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一举成名,成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
最后的华家之光——华问渠
华问渠,华之鸿之子,到了他这一辈时,华家便已开始走向没落,但华问渠仍通过变卖家产来维持着文通书局的运转。并且他为华家的后辈们留下了“钱财乃天地之物,用之当则为福,用之不当则为祸。”的人生感悟。
作为中国国酒的茅台,在惊艳全球之前离不开华家的资助,而华家创立的文通书局也是在抗日战争中实业救国的基地。更为重要的是华之鸿老先生对于学校发展的关注与重视以及在资金上的帮助,贵阳一中如今的卓越发展亦有着华家当初的一份力。华家人用他们的辛酸与汗水,一步一步踏实了这个实业救国,同时促进家族发展的道路。
调查感想
胡琼尹:
高家是我们调查三大家族的第一站,无论是其名人轶事还是家风家貌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后衰落的原因不甚了了,更令人唏嘘。一个显赫的家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亡,其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遂不为人所知,实令人痛心。于是我想,把他们的事迹流传下去,让未来人也能感受到贵阳历史的丰富性,增强文化自信,也是我们这些有幸窥探这个家族历史篇章的青年人之责任所在。
贵阳高家,完全可以作为本地人文化自信、地理自信的来源之一。是,夜郎大地相较于外省,实是贫穷落后、历史贫瘠荒芜,但也曾诞生出这样一个为国为民、爱国爱民的大家族,它富甲一方,开仓放粮;它专于教育,培养人才;它一心为国,甘愿奉献…念及,心中便不由得涌起一股骄傲之意。
横向来看,对比同时期清廷的那些翻手为云、互相征伐的大员们,高家一支,既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举世伟业,更没有作出离经叛道的罪恶行径,在晚清众星璀璨的夜空中,可谓是最小的一颗。我想,它的美、它的璀璨,虽不为外人所知,但也一定是照亮了贵阳、贵州的历史隧洞的。或者说,平凡而伟大的高家,一心为民、勤业乐政,便是对生养它的这片土地、这个朝廷乃至这个国家的最好回馈。
我一直在扪心自问,走访高家乃至贵阳三大家族到底有什么意义?是抽出不多的课外时间去完成一项任务,还是于这些历史名人的轶事中获得某些敬业创优的人生启迪?答案的肯定是后者。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们小组走上文笔街的青石板路、走进高家大院,于百年前那个熙熙攘攘、繁华鼎盛的高家再重逢;双脚踏在这片土地上,遥想这便是当年的高家人一点点、一滴滴用汗 水开辟出的道路、开辟出的宏业,心中免不得一时心神激荡……
如此,高家予我人生观、世界观的充盈之处尤多。无论是其重视农桑、回报百姓;还是勤作伯乐,挖掘人才;或是其奉献为国、爱党敬党……言而总之,其处世准则,增强了我的家乡自信,也使我明白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人,即使平凡、即使不为人所知,其价值、其伟大之处也是永存的。适用于今日,党、国家、社会中的精英分子都在秉持着如是的态度,勤恳做事,勤恳为民,每个人的平凡汇聚起来,铸造了中华的繁荣昌盛、铸造了中国国人民的幸福安康。
何佳:
家族究竟是什么呢?不仅是简单的一个血缘关系链,也更是一种标志,就像提起高家,就想起了谷子,提起华家,就想起了银子,提起唐家,就想起了顶子。同时我认为,家族也是世世代代对一种事业的绵续;世世代代对一种家风家貌的传承——是一个怀有共同信仰的凝聚体,而作为融进世代后辈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的家魂,若蕴含着民族优秀传统——正如唐家世代为官所体现的清廉公正,忠勇孝义,为国为民等精神,那么家族对社会的价值就得以大大显现:由于家族常常致力于一个绵续的事业,若办的宏大,则会有一定的力资积淀,将自身的力资价值一定量地贡献给社会,便能为社会上其他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平台或给予扶助,贵阳一中,同济堂等得开办正体现了这一点。老舍先生曾言:一个家的家魂传下去,才算真真正正的将这个家传下去,而只有当千千万万个将家魂传下去,才是将中国这种民族魂传了下去。家族之传承带动了社会之传承,社会之传承,推动着举国上下之传承,可见家族在这段传承纽带中可以起基础性推动性作用,而其效果的实现,依赖于每户家庭对优良家风传承的意识的根深蒂固。因此,作为一种社会传承的缩影,我期望,通过对家族史的学习,我们能通过传承的效果,从而看见传承的重要性,放到小处,无论是家训,校训,文明城市的优良传统,都是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理应永久遵循并传承下去的;放到大处,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绵延不绝的使命也应实现于我们的实践。
历史名人之所以被永久传颂,除自身的优良品质外,他们也怀着一颗将自身奋斗与国家或社会前途命运相紧系的赤心,哪怕我们无法每一个人都像三大家族般做出一些多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以这颗赤心一直指引着我们每一个人前进也足以活出价值。
黄冰然:
在这样的调查中,我逐渐领悟到“家族”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不是一张族谱上无数个名字所构成的集体,而是一群流着同样的血脉,传承着同样的家风,做着不同但是意义相同的事的人汇集而成的集体。这样的集体有时甚至能够影响所在地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发展。这样的家族,是中国独有的,不同于印象里其他国家的,在某位长辈过世后争夺财产的一群人的,是我们为之而自豪的。
双承兴: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我收获颇丰。不仅与贵阳三大家族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也增进了对家乡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为知道家乡文化、了解家乡文化、理解家乡文化、认同家乡文化、传承家乡文化、弘扬家乡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也为做好家乡文化、传统文化、祖国文化的热爱者、传承者、弘扬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我也逐渐对“家族”一词产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过去的我认为家族不过就是一群有着血缘关系的人在一定的空间内构成的小集体罢了,但经过了这次调查,我摒弃了自己观点的局限性,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分析与思考,以唐家为例进行了更加全面的补充——家族不仅是一群有着血缘关系的人在一定的空间内构成的小集体,而且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同时在一定历史阶段能够以这一群人的兴旺与衰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这样的群体才可称作所谓的“家族”。
许诗翊:
也许人人都知“钱财乃天地之物,用之当则为福,用之不当则为祸”,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即是华家的亘古不变的家训。华家人用他们的辛酸与汗水,一步一步踏实了这个家族发展的道路。华家对茅台的资助使之惊艳全球,一跃成为中国国酒;其创立的文通书局也是在抗日战争中实业救国的基地。但为何华家发展之路忽然崩塌,使之在经济世界的竞争中销声匿迹,却鲜有人了解。它昔日之全盛,至今之寥落,只搏得人之一叹。也许这就是历史,再盛大的家族也不能永固;也许这也就是时代变迁,再兴旺的事业也会变革。天底下何曾有永恒之说呢?
卢铨州:
高家始祖高廷瑶,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作为一家之主,他为官正直,办事认真,判案公平。曾平反过不少冤假错案,政治名声颇高,所到之处,吏畏民怀。其破案能力让人拍案叫绝。除此之外,他和其他朝廷官员不一样,别人是将俸禄挥霍,及时行乐。但高廷瑶却将多余的钱财用来购买土地,置办产业。并且兢兢业业,精心经营农业,渐富甲一方。也难怪担得上“高家的谷子”美誉。
在他的培养下,其后代也颇有建树,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抗日时期,百姓深陷苦难之中。作为名门望族的高家,也算是门庭森严,戒备有加。于是在当家人高言志的建议之下,贵州省革命工作委员会把高家花园选为了革命工作地点。为帮助地下党员,高家尽浅薄之力,这无私精神即便是在现在,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敬畏。
时过境迁,曾几何时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但高家人以谷子显无私,是乌云中最后一缕光,牢狱里最后一把钥,是高家之魂,让百姓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如今,我们借此机会重温历史,品味高家百态,而后,必将以自信之风,将其精神吹向四方;必将不负期望,让这个家族之魂永恒。
蜡染对周边经济影响和文化带动
高一(18)班琵琶行小组
尤思齐,黄煜涵,徐灵皙,陈唐思睿,杨思远,王玥涵
在这次家乡文化活动调查中,我们小组选择了对蜡染进行研究。蜡染是贵州文化代表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复杂精致的花纹图案和那样别致的蓝色使我们对蜡染感兴趣。其实,虽然许多人都听说过蜡染的名字,但对其知之甚少。借助这次机会,我们决定对蜡染展开研究,使更多人能了解蜡染,爱上蜡染。
我们决定调查蜡染除了文化符号以外的发展状况,例如其经济效益,周边群众对其了解程度,以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开启对蜡染的研究。于是,就这样我们找到了一个安静偏远的小镇,那里有一个富有民族气息的蜡染工坊,在那里展开了研究。
调查目标:
1.了解蜡染制作工序并亲身体验
2.通过采访蜡染工坊传承人了解蜡染的经济效应
3.蜡染的发展前景
4.群众对蜡染的了解程度
一、蜡染简介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夹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
二、亲身体验蜡染制作,了解工艺流程
三、采访蜡染手工艺传承人
通过对贾老师的采访,我们发现蜡染的发展出人意料。现如今,蜡染成品不止会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同时,习近平主席外出送礼时,也常常以蜡染作为礼物。这样就促进了蜡染文化在全世界传播。贾老师还告诉我们,蜡染制品如今很受大众喜爱,她的一位朋友,也是蜡染手艺人。她制作的蜡染一路畅销,国内国外都有很多人向她定制蜡染服饰。
“蜡染需要创新,也必须创新。”贾老师说。她出生于蜡染世家,老一辈的作品中只有花鸟鱼虫,而她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加入不同试剂以适应顾客的需求。“你看,刚刚我卖出去的那件裙子,值750元呢!”她自豪的说。
同时,她表示,她之所以在这里开了一家蜡染坊,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播蜡染文化,同时带动周边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许多像你们一样的年轻人来我这里做过调查,这样不就带动发展了吗?”
但是群众这边情况并不乐观。许多人并不清楚蜡染工坊,有人接受采访时尴尬的表示,自己对蜡染了解并没有多少。
总的来说,蜡染发展前景光明,对周边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带动作用,但是在普通民众间传播度不够。希望通过我们的力量,能够使这项文化标识更加广为流传。
杨思远:
对于蜡染,我的认识还停留在博物馆里的展品。直到一一亲手制作。许多民族,包括苗族和布依族都流行图腾崇拜,所以图案是蜡染必不可少的组分。看了许多实例后,我在延续传统和寻找灵感间选择了后者,于是我将图案定为偏现代风格——主体为“繁”字,四周加上百合花。
这样的构思其实是受到传统纹样的启发。现在许多人提倡极简主义,而蜡染艺术品失去千姿百态的花纹,似乎就失去了民族灵魂。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四个小时的制作过程中,有许多批客人来访中参观,其中不乏青年人。而真正购买的,只有四五十岁的女人。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蜡染因其纹样的基本性质而不受年轻一代欢迎?
于是我想到了“极繁主义”这一概念。顾名思义,它与极简相对,即及其复杂。起源于“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在现代典例为品牌Gucci。虽追求极简,大部分人们也会被一件极繁主义的作品震撼。我想,这也许是蜡染创新的一条路。“蜡染需要创新,也必须创新。”这是蜡染坊主贾老师被问及蜡染与现代生活联系时的回答。
贾老师是偏坡本地人,出生于蜡染世家。据她说,家里的老人只会画基本的花鸟鱼虫,不愿接收新订单:她则在作品中加入了新元素,在染料中加入不同试剂以适应客户不同需求,从而实现蜡染的推幸运的是,贾老师不是孤身一人。她谈道,在安顺也有一位蜡染传承人,以蜡染为载体。描绘长征故事。其作品有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明暗关系,而非常规的蜡染中的散点透视和蓝白对比,画面具有立体感,题材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几乎每幅作品都藏于国家博物馆中。同时,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发展工作不断深入,蜡染已 成为重要的外交礼品,赠予外国元首。看到贾老师谈及此时自豪的笑容,我切身感受到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瑰宝被发掘。进入到国人的视野,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而五千年灿烂文明孕育的艺术自如璀璨繁星,我们青少年有无限之能量,愿能发一分光,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铸就华夏乃至类文明之新辉煌不懈奋斗。
徐灵皙:
我的家乡“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贵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16个。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促成我和我的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要去领略民族风情,近距离学习蜡染五艺,感受民族工艺之美。蜡染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谓西国有淡澀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
蜡染,古称为“蜡缬”,是传统民间手工印染技艺。据记载,早在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利用蜂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利用天然植物矿物等作为染料,对毛织、棉麻织物进行织物印染。唐宋以后,随着各种加工便捷的染色工艺在国内逐渐推广,全靠手工绘染的蜡染在很多地方就逐渐弃而不用,走向消亡。但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封闭自给的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蜡染却得以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因而贵州被称为蜡染之乡。
贵州蜡染以其数千年不变的原始民族图案和浓郁的神秘色彩,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独有的自然之美,带着神秘而古朴的气息惊艳了国际。贵州蜡染的制作方法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成汁,用蜡刀蘸蜡绘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中行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鱼虫,唯妙唯俏,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浸染,然后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现出白色花纹。
我们在现场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了我们各自的作品!通过这次实习我感受到,蜡染这种传统工艺是当地人民的心灵符号对美的追求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染在民间代代传承,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染织技艺,在其中更体现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少数民族把这种他们在自己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东西视为其生命的追求,图案中的每个细节都表达着他们的灵魂。蜡染图案的制作贯穿了主人的整个精神寄托,他们的信仰、情感、喜好等都寓意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案中,古朴典雅,纹饰的造型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方法,表现了对幸福的渴求,对生命的景仰。这种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下去!
王玥菡:
初闻“蜡染”,相信许多人的印象都是小桥流水旁款款走过的温柔女子。麻布蓝衣,素而不失精巧的花纹,无不勾人琴弦。但蜡染究竟如何制作?它的传承又怎样体现,意义是什么?却鲜为人知。故我们组选择以蜡染为主题,制作工艺为切入点。探究蜡染背后的秘密。定方案,出计划,大家都积极参与;踩点,收集资料,我们都默契配合;实操,采访,录制,剪辑,汇总..我们各司其职。为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们一起商议时间,地点,人员,项目和分工。当找不到碰头地点时,我们随机应变,机智解决。在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收获了蜡染的知识,还有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和珍贵的友谊。
回想整个研究过程,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采访。拦住陌生人时的尴尬与忐忑,被拒绝时的失望,与得到反馈后的惊喜与满足,在心中交融。为了样本的普遍性,我们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问时也要根据游客的年龄不同转换称呼和问题,过程虽富有挑战,但也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小孩子天真的笑脸,大妈赞许的目光,让我们更有信心完成接下来的任务。被拒绝之后。我们调整问话方式,不言放弃,为下一场采访而做准备。
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游客都只注意到景区中小火车,套圈等娱乐项目,而并非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魅力。景区的负责人告诉我们,孩子玩玩娱乐项目笑一笑也是一天,而在玩耍中体会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对“美”的认知,也就是发现美的能力,这才是旅游的价值。“我想要真正的把传统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这不仅是一个景区的发展,一个文化的传承,这样才能真正被记住,才能真正做到‘文化旅游。的确,传统文化带动地区经济地区经济传承与推广传统文化。地区经济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将传统化创造性转化,让游客有兴趣体验,才能真正做到发扬和传承。
黔南茶香飘四海
高一(18)班黔南茶文化小组
罗婧雯,宋美良,孔祥旭
作为黔南州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茶产业推动了黔南的发展。2016年以来,黔南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为发展主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计划,出台促进茶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地方标准,推行立法保护,把茶产业打造成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通过聚焦“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使茶产业走上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因此我们想对茶文化有更深刻地了解,希望能把家乡文化对外宣传得更好,参与到家乡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当中。
一、黔南茶文化发展的条件优势
二、黔南名茶介绍
1.都匀毛尖茶
在中秋节期间,我们前往都匀毛尖文化传承中心,对于毛尖茶叶的生产制,作向专业人士进行了讨论,我们了解到:在都匀团山、哨脚、大槽一带,山谷起伏的都匀,海拔千米,峡谷溪流,林木苍郁,云雾笼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与茅台酒一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的名茶——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分为团山钟、青塘种、高寨种、土坡种、秃房种五大本地茶种,其中各茶种相互混杂,形成本地群地种。其大多种植在海拔1000余米高的螺丝壳山间,海拔高,气温低,水分充足,培育了碧绿芳香的毛尖茶叶。
专业人员还对饮茶文化与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都匀毛尖主要采用传统制法,主要为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四道工序,传统饮茶文化的饮茶步骤:温茶、制茶、温润泡茶、醒茶、冲泡、奉茶、品茗、喝茶。随后亲自示范,让我们感受到浓郁的茶文化氛围。
2.贵定云雾茶
国庆期间,我们展开了更为广泛的调查。我们走进贵定云雾茶厂,贵定云雾山,海拔1583.6米,为苗岭山脉主峰之一,群山叠翠,涧溪纵横,甜泉密布,常年云雾缭绕,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周围环境无污染源。贵定也于2006年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苗岭贡茶之乡的称号。观看茶叶的制作、包装。我们向当地的专业人员请教,得知:贵定云雾茶加工工序主要为三炒、三揉、揉团、提毫和温火慢烘,茶青通过三炒三揉,搓团提毫,文火慢烘的加工,成茶外观形如鱼钩,匀称美观,色泽嫩绿,背附一层细软白毛,气味芳香醇厚。
3.独山沟山茗茶
组员宋美良10月5日走进独山县营山镇翁奇沟山村静心谷·茶天堂景区,并进行了茶文化调查。
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她来到了目的地。放眼望去,烈日下的茶天堂绿意盎然,漫山遍野的茶树显得格外耀眼又让人心旷神怡。近处的民宿又若人间世外桃源中的心灵栖息地,着实令人流连忘返。
随后她还采访了景区的茶农、游客。与有经验的商家交流了独山、黔南乃至全国的茶业,了解到了独山“沟山茗茶”独特之处,以及黔南茶的特点。
4.外地调查
之后我们来到铜仁,探知黔南毛尖在外地的销售情况、知名度及影响。我们发现,毛尖茶在贵州的知名度很高,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影响力很大,但是销售市场相对集中,运输成本高,加工工艺不成熟,营销、宣传难一直是毛尖茶产业发展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市场、政策、营销环境等角度考虑,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努力提升黔南茶叶的知名度,依托产业转型发展,进一步降低成本,打造多条通往全国的黔南茶文化产业链。
三、茶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黔南州聚焦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高位推动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茶产业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现有茶园161.8万亩、投产茶园118.2万亩;截至9月30日,2021年茶叶产量4.95万吨,产值达84.88亿元。
茶叶是黔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截至2020年,黔南州共发展茶旅企业20家,农家乐120家,茶旅一体化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助推黔南州实现接待国内过夜游客753.1万人次。
黔南州立足资源禀赋,把茶产业作为生态、经济、社会、脱贫效应叠加的战略支柱产业,积极实施茶产业扶贫,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包保脱贫模式,建立建档立卡户与茶企利益联结机制,由政府出资帮扶,群众以土地劳力等入股,参与企业获利分红,通过种茶、管茶、采茶等获得工资性收益,提升群众获得感。
2016年到2020年,茶叶均价从136.53元/公斤增长到175元/公斤,增长28.1%,黔南州茶产业从业人员从17.77万人增长到38.83万人,增长118.5%,涉茶农户年均收入从5304元/人增长到9500元/人,增长79%,覆盖建档立卡户14655户51420人,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314元,助推黔南州减贫21.15万人。
四、从中学生角度看待家乡茶文化发展
黔南茶文化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挑战,例如茶园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大部分也只是人力,还有茶叶品种单一。但是黔南茶文化发展仍然有许多的机遇,比如农业政策的倾斜与政府的重视,三农政策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茶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更是有很大效益。
我们新一代更要抓住好机会,抓住黔南茶特点,多多向外人推荐黔南茶,向外展示黔南茶风采。
共同努力让黔南茶香飘四海!
从沟山茗茶 品黔南浓情
——宋美良
俗话说得好:“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我们吮吸着大自然的雨露,接受它的恩泽,得到丰盈的滋养。而在黔南这片绿水青山,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茶”成为了黔南的一张名片。作为黔南儿女,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反哺家乡呢?我有幸遇见了两位可爱的黔南小伙伴,我们从茶文化中切入,浅入深出,一同兴味盎然地了解黔南文化。
在本次家乡文化调查中,我走进了独山县影山镇翁奇村静心谷·茶天堂景区,感受了独山茶文化的精髓。
“茶天堂”顾名思义茶的天堂,但同时亦是心灵的圣地。此次我去时,恰逢阳光灿烂之际,蜿蜒盘旋的山路抑制不了我的好奇。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每一寸土地,让人不免浮躁起来。在刺眼的阳光下,我勉强地眯着眼,看见满坡茶叶,满山绿意;我又睁大了眼,不禁满心欢愉,心旷神怡。这又令我在回忆的画板上搜寻起来,孟春的茶天堂的另一番景象:放眼望去,远方的烟火之景愈发朦胧车起来——一层又一层薄如蝉翼的雾,轻盈细腻,好似一面幕帘,小心翼翼地笼罩着这宝贵的茶天堂。云雾缭绕着,远处的层峦叠嶂的青山若隐若现,手边茶叶上的小露水却在娇羞地腆着脸欣赏这人间仙境。“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茶天堂!”这一片圣地不知荡涤了多少人的心境,让他们得以“天人合一”。
走进这天地,路旁小树下坐着两家悠闲的茶农,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茶叶,顾客正在与他们攀谈。走过来,还有两间小木屋,我称它为“静心茶亭”。屋前的红木桌前坐着年轻的茶仙子,身着一袭素衣,扎着清爽的马尾辫,脸颊红扑扑的,颇似《蒹葭》中在水一方的伊人。待她招待完前一个游客,我开始与她交流。她温柔地说了一句:“妹妹,来喝点茶吧!”只见她打开热水壶,用热水温杯后倒入茶盘,再用茶夹将茶则中的毛尖投入杯中,倒入80℃左右热水,第一泡五秒醒茶,第二道8秒滤茶……这位姐姐展示出的娴熟的茶艺让我看得痴迷,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与诗意。
她给我倒了一杯茶,放到嘴边,那股红茶的清香,甚至于淡淡的果香涌入我的鼻腔,我轻抿了一口,红茶的香甜醇厚在口间回荡,可谓唇齿留香,回味无穷。作为常常喝奶茶,从不喝茶的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了茶独特的韵味。
转头一看,“静心茶亭”对面又有一个大牌子“独山县第二届采茶大赛”。我问了问旁边的茶农,竟然惊奇的了解到他是当地有名的制茶师,从事茶叶加工、售卖已经近30年了。我问他怎么知道80℃的水温怎么控制,他轻轻松松地说:“干久了,自然知道什么水温泡出来的茶最好,信啊,你拿温度计量量!”他笑眯眯又骄傲地对我说:“我们沟山茗茶有什么采访都是我的话,只有真正采茶的人,真正做茶的人,真正卖茶的人才能说出一二三来。”我们询问着他各种关于茶的问题,他不厌其烦地一一详细解答,和蔼可亲地向我们介绍关于茶的各种知识。离别时,我还在他那儿买了茶叶,作为活动见证,要带回一中也让同学们感受茶之香。
热情、朴实、善良、讲诚信的独山人,融集了天地之精华,吸收了醇厚的茶香!
景美,茶美,人更美!
茶造就了如此的美景,如此的美景也成就了独山茶,小小茶叶养活了方圆几里的人家,他们以茶为生,政府与企业茶农不愁种、不愁销,一片绿叶子就能吃饱饭。在翁台村,全体村民都搭上了大平坡茶园的“致富车”,纷纷加入茶叶种植行列,轻松实现家家有茶叶、户户能增收。而这样的场面,只是全县茶产业发展的一角,在黔南,一片茶叶子的生长、采摘、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看到惠民利民的“影子”。
偶然间路边采访的一位衣着朴素的茶农,她正在与妻子娴熟的采茶,我们询问他政府是否有直接援助时,他笑眯眯地说:“自己援助自己。”听到这句话我们明白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
独山云山白茶开发有限公司摘茶旺季可实现临时就业岗位1000余个,覆盖贫困户500余户,人均工资4000元左右,同时,还辐射带动摆罗、羊凤、摆独、凤汝等贫困村群众种植茶叶达2000亩,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独山人真正把茶叶做成了“茶业”!
看黔南,161.8万亩茶园装点莽莽群山,4.5万吨产量、73.8亿元产值助推经济发展,35.3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40万各族群众以茶为业,5万贫困群众依托茶产业圆了脱贫梦!“黔货出山”,茶走出去了,我们黔南就走出去了!不仅如此,茶产业还关联着一系列旅游资源,真正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念!
从某些方面来说,为何都匀毛尖,贵定云雾,独山高寨贡茶等等好茶没有全国很多名茶有名,宣传与营销上的不足占了很大的比重,让黔南茶稍逊色于其他名茶。所有茶都不一样,都各具特色,而我们新一代更要抓住好机会,抓住黔南茶特点,多向外传播黔南优点,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为突破口,全方位推动“种、管、养、采、加、包”各环节提质增效!让全州人民享受茶产业带来的红利!让黔南茶香飘四海!
学茶艺之道,扬文明之风
——罗婧雯
人生如茶之沉浮,茶如人生需付出。一杯茶思,细水长流,延向远方,享茶之清韵,品人生清味。一杯热气腾腾的暖茶,焐热了人心,化解了愁思。
贵州之山水,人杰地灵,山水情脉脉,田园诗意深。黔南州位于贵州中南部,凭借着优秀的地理与气候条件,成为了种植茶叶的最佳地处。这一次国庆节我们对黔南名茶进行了一定的调查,让我们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这一次对云雾茶的调查,一开始其实我的心里有那么一些好奇,虽然云雾对我来说是一个离城内不远的小镇,但我却从未去过几回。但我知道云雾茶确实是在黔南州甚至贵州省都是出了名的。
一来到云雾镇上,街道两旁的建筑井井有条地排列着,国庆期间在外奔波的人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也在喧嚣沉浮的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温暖和幸福。这个小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清新和淡雅,一条小河贯穿了整个小镇,将它划分成了几个部分。映入眼帘的茶庄,山上层叠的茶叶,如同摆向天国的台阶,通往最为幽静而淡雅的世界。看到这一副美景,我便惊得走不动道,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自然而渺小的世界。
街上随处可见的卖茶店铺,使我的选择变得容易许多,在几经周转之后我来到了一个小寨 鸟王寨 这里的鸟王茶是云雾茶最具代表的茶叶之一。在街上,我找到了几家卖茶的店铺,但都因为主人在国庆期间外出旅游而没有成功采访,最后在准备返程之际终于有了一丝希望。这一家店铺的主人是一对夫妻,面色和蔼的他们热情接待了我们,虽然我有些紧张,但是还是将采访的过程完美地结束了。在采访过程中,主人告诉我们他们是自产自销茶叶,一年中产量销量都有几千斤,受众顾客大部分也是中老年人,另外他们特别提到,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的销售情况很不景气,给他们带来了稍大的挫折,不过现在缓和了一些,他们靠着卖茶叶为生,这也使我意识到这整个小镇卖茶的主人,都是家里修建着三四层楼,有一辆自己的小跑车,没错,卖茶叶是很赚钱,毕竟一斤茶叶有的就要两三百块钱,质量更好的更是更贵。与主人道别后,我们在云雾小镇到处转了转,这时正处于太阳落山之际,远山的余晖撒在金黄的树叶上,掉落在了茶田里,给人一种整个茶园都变成了金黄的感觉,别有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回到家后,我也将今天的采访内容全都整理下来,自己也是感慨万分,茶产业为我们黔南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谓是前途无量,我们需要抓住这个机会,与当地的发展结合,特别是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切实地参与到家乡文化的建设能让自己多了一分成就感,多了一份责任感。
传承茶文化,讲家乡建设地更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务,让家乡更美好,让太阳照耀在人们的心中。
上一篇:聚焦素养提升,落实立德树人
下一篇:元旦特稿:继往开来擘画“蓝图”,未来事业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