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组 万志超
一提到美,人们总能想起对某一事物的好感。这种好感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悸动。这种悸动发生于一刹那,是我们瞬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判断。虽然很主观,但是却又很科学。大脑这种器官有一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反映人的心智,在复杂的神经活动参与下形成美的感受。若审美主体将自己的喜好投入到了审美对象之中,并同时产生了对应的愉悦心理,这就是自然美。若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了审美对象之中,并同时产生了对应的情感特征,这就是艺术美。因此我们若能进行大脑刺激并引发移情,美感就会立即出现。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体验美的途径应该是:走向外界,走向内心。
地球的表层有着诸多的地理要素,它们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演化规律。这些规律发生于不同的尺度,体现着综合性、重叠性与局部性的特点。这种研究地球表层区域性特征的学科就是地理学。这个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不同尺度、不同时空的律动之美。人们总说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学科之美综合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的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3s技术的的融入,新时代的地理学科正在进行华丽转身。不仅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复杂人地关系的模拟和预测。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一个传播地理美学之人。应该在我们的课堂上,给予学生怎样的美感体验呢?这是每一个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想在“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一节课堂美学的传播,需要引猎奇之美、唤实践之美、品情感之美和评表达之美四个环节。
一、引——猎奇之美
地理要素是以具体的形态展现的,每一个地理要素都有着本身的属性。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属性的组合下,表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形式。人天生就有着探险与猎奇之心,美感总能第一时间激发这种欲望。抓住这一点,奇特地理现象的导入方式便是推动课堂教学或是推动地理学科发展的关键。比如一副浩瀚无垠的银河局部展示图,总能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再配上一个问题:我们所看到的银河是银河系的全貌吗?通过美图的冲击感,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又如一段优美的诗句,总能让人眼前浮现一幅身临其境的画面。这是一个风沙肆虐的世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在美与奇之间走进雅丹地貌课程的探究。在一次次这样的引入中,将地理的对称美、时空美、自然美等逐渐传播给学生。
二、唤——实践之美
学习地理应该走向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些地理学科中的美不仅需要用视角去发现,更需要用实践去感受和创造。唤醒每个学生的地理味觉和视觉,这离不开实践。让学生运用美学与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去赏析,去发现,去探究地理之美,这也离不开实践。抓住这一点,问题式唤醒方式便是推动课程教学或是推动地理学科发展的关键。地理实践之美,美于逻辑分析,美于层层深入。因此,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要有层级有逻辑。问题的设计中要体现梯度和思考的途径。如这样一串问题链的设计:1.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主要特点。2.结合新生代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相关知识,查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讨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3.许多河流峡谷的景观甚为雄奇,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查找相关资料,向同学介绍这些大峡谷的景观特点。从结合知识资料,在层层深入的探究中,学生着手开始实践。在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地质作用中内、外力刚至柔之美。在一次次这样的讨论中,将地理的力量美、动态美、综合美等逐渐传递给学生。
三、品——情感之美
学习地理应该走向内心,去品味其内在美。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主线研究对象,立德树人是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将地理之美从美于形转变于美于心,这就需要我们指引学生细细品味并引发心中的移情和共鸣。让学生有感而发,发自他们内心深处的表达。例如,当我们讲述云阳梯田时,先从视频或语言的角度引发和唤醒学生对美的发现。然后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地和谐观。让学生从身边的案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例如讲述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一课时,让学生提前查阅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标准名称及《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课上展示说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领土,我国对其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学生讲到高潮时,老师可以播放《我爱你中国》纯音乐来拉动学生的情绪。触发学生的感情升华。在一次次这样的展示中,将地理的和谐美、文化美、主权美等逐渐渗透给学生。
四、评——表达之美
学习地理应该不仅能听得懂,还要能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语言、可以是文字、可以是表格或坐标,也可以是示意图或者思维导图。因此平时上课,我们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表达,并从旁点评来提升表达之美。这种表达之美体现在分析推理美,区域比较美,图标辅助美,特征描述美,归纳总结美,归因层次美。例如,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板书板图就要特别注意。1.条理性要强,重点和难点要突出。2.语言简洁且有概括性,多使用专业词汇。
3.内容形象生动,最好多使用图形线条,要有整体感。又如,点评学生的表达时,要特别关注词汇,逻辑,分析的过程,示意图的标注。并给予表达方式和表达顺序的指导,做到及时点评。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修改的建议。因为这就是给学生一种美的示范。在一次次这样的点评中,将地理的逻辑美、图形美、严谨美等逐渐传授给学生。
总之,高中阶段的任何一个学科之美都美在它的理性。不同的是载体,不同的是传播的方式。这种理性的学科之美,都具有“人化”的特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德树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不同学科都存在的内容的内在美和内容表达的形式美。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考虑地理学科的内容内在美,还有注重内容表达的形式美。无论什么内容和什么形式,最后都要上升到情感,这样的美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所谓的情知交融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谋生,更要引导他们思考为何而生。学科之美即是教育之美,我们是教育者也是美育者。让我们从课堂教学做起,引猎奇之美、唤实践之美、品情感之美和评表达之美。将地理学科的对称美、时空美、自然美、力量美、动态美、综合美、和谐美、文化美、主权美、逻辑美、图形美、严谨美融入美育之中,不断的发现美、引领美、传播美和创造美。
上一篇:【杏坛筑梦·家长课堂】 呵护眼睛,清晰“视界”
下一篇:全国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校 贵阳市第一中学“聚焦核心素养 促进学习力生长”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