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生“学习力”生长,探索如何在课堂中紧抓关键要素,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引领普通高中学校高质量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2022年5月14日由贵州省教育厅指导,贵阳市教育局主办,贵阳市第一中学、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的全国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校贵阳市第一中学“聚焦核心素养 促进学习力生长”活动在贵阳市第一中学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以教研网全程在线直播,线下教师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上午活动开始,全校教师集中在四楼报告厅,聆听了五场关于学习力与核心素养的学术讲座,给在场的教师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
下午两点整,高考九大学科研讨活动准时开始。历史学科的活动在高二学习空间进行,活动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经学校遴选,贵阳一中历史教研组、贵州省高中历史曾强名师工作室推荐,贵阳一中高一备课组历史教师、工作室学员陈倩老师以及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实验集团学校的侯娅静老师进行了《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与说课展示。
每一次公开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入职一年半的青年教师陈倩在曾强名师工作室和贵阳一中历史组的集体交流指导下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向阳而生,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陈倩老师基于对课标的解读与对教材的分析,陈倩老师将本课教材内容整合成为“世界大合流·东西大分流·社会大变革”三个部分,以此为主线,设计学生活动与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与探究,从问题解读与探究中认识新航路开辟易后世界的变化,进而理解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国际眼光,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侯娅静老师从对新航路开辟认识的单一视角与多元视角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问题探究与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的变化及世界格局的演变,着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两位老师在授课与说课结束以后,由海淀区历史学科带头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海淀区名师工作站成员,海淀区历史学科基地建设首席教师刘小平老师对两节课进行点评。刘老师首先肯定了陈倩老师与侯娅静老师对新教材的大胆取舍与教学创新,指出两位老师在课节设置上都巧妙地嵌入了五大核心素养,课程的立意、展示的材料、使用的方式等都可圈可点。同时针对两位老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高屋建瓴地提出指导意见。最后,刘小平老师还提出“说课框架与基本内容”、“如何促进学习力生长”等三个问题与与会老师进行共同探讨。
第二环节,由贵阳市教研员李环玲老师组织与会教师进行新课程新教学的线下研讨交流活动。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都积极发表困惑、畅谈想法,在交流中不断创新对于双新教学的认识,思维得到了碰撞。最后,李环玲老师进行了活动总结,并对与会教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希望教师们要研究教材,解读课标,在立足于教材与课标的基础上,多读专著,不断汲取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努力成为更加优秀的历史教师。
撰稿:聂娟
图片:历史组
编辑:李游佳
审稿:蒋骞 杨华 张喆
审核:张周全
上一篇:【学科之美】语文教育之美的三重境界
下一篇:【“双新”实施】数学:巧妙运用“数学实验”,培养思维能力